哈尔滨茶艺班——茶艺的演变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据《华阳国志·巴志》:“园有方翡,香茗”记载,中国人工栽培利用茶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这悠入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人们首先把其当成饮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讲求的享受,对水、茶、器具、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茶事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会友。茶本身存在着一种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成为人际关系的媒介,逐渐形成传统东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国茶文化。茶的特殊自然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中国古代,文人用茶以激发文思;道家用以修心养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禅等,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人们在精神层次上感受到了一种美的熏陶。在品茶过程中,人们与自然山水结为一体,接受大地的雨露;调和人间的纷解;求得明心见性回归自然的特殊情趣。所以品茶对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宫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渲染衬托不同的主题思想,庄严华贵的宫廷完好;修身养性的禅师茶;淡雅风采的文土茶,都有不同的品茗环境。对于再现生活品茶艺表演,不同类型的茶艺要求有不同风格的背景。主题和表现形式的一致,通过背景衬托,增强感染力,再现生活品茶艺术魅力。在茶文化的挖掘研究中,何种形式的环境适合茶艺表演尚有必要探讨。背景中景物的形状,色彩的基调,书法、绘画和音乐的形式及内容,都是茶艺背景风格形成的影响因子。
茶文化的历史就是人类战胜苦涩的历史,制茶是这段历史的一部分,饮茶的方式则是另外一部分。苦涩是茶叶间与生俱来的天然滋味,但人类用智慧和对美味的不懈追求将这一丝苦涩降低。
茶在中国源起已久,但到底何时开始作为一种饮料,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目前可知的,最早提到茶的是将茶作为醒酒的饮料出现。三国时的《广雅》有这样的记载:“荆巴间,采叶做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到了唐代,煎茶茶艺已不再停留在其醒酒提神功效上,而是以煎茶共饮作为社交活动的仪式。唐朝的煎茶有一套严格的程序,陆羽的《茶经》中有详细的记载:饮茶之前,先将茶饼放在火上,将残留的水分烘干;然后研末,并过筛取细末;当锅中的水出现小鱼眼一样的气泡时,可以加盐调味;等到水沸如泉涌时,要舀出一瓢备用;然后用竹夹在锅中搅打,并将茶末倒入,等到锅中的茶水沸腾四溅时,再把前面盛出的水倒进锅里。此时一锅茶就算煮好了,主人可分盛到茶碗里给客人饮用。
到了宋代,盛行点茶茶艺,这种饮茶的方式跟唐代的煎茶有类似的地方,也需要炙烤研末,但点茶是将茶叶放到茶盏里后,先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均匀,稍后再加入足量开水,并用竹制茶筅反复搅打,使之产生丰富的泡沫。据蔡襄的《茶录》记载,“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点茶茶艺与煎茶茶艺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不再添加食盐,以保持茶的原味。此法传入日本后被传承了下来,现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茶道即由此而来。
到了明朝,废茶饼而改用散茶,直接用茶壶或盖碗泡形状完整的茶叶。中国的饮茶由点茶茶艺进入了泡茶茶艺的时代,这是中国饮茶史上的重大革命。泡茶茶艺更为简便,同时也保留了茶叶的清香,还方便观察茶叶茶汤,广受讲究生活情趣的文人墨客的喜爱。这种方法不仅能凸显茶的特色,大程度发挥茶的口感,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色彩。
雅悦茶书院专注于传播悠久的中华茶文化,同时也努力传播包括书法、绘画、插花、易经、香道等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倡导,一種因茶而起的生活美學,把中国式雅致生活做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纷繁复杂的现世中为自己寻觅一段宁靜安详的時光....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群力第五大道金中环商业广场一期五号楼325室
慧老师: 13936003446(同微信)